在中国文明史上,书法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最能体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好的,我将会删除文章中不必要的词语、二维码和联系方式。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其影响不仅在于其精湛的书艺,更在于他对后世书法发展的深远影响。王羲之,字逸少,生于303年,东晋书法家。其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醉心于书法。
孟云飞/文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祖籍琅琊临沂,王羲之第七子,曾官吴兴太守,中书令等,世称“王大令”。东晋书法家,成就斐然。在小楷和今草上,不为其父所囿,一改王羲之“内擫”为“外拓”笔法,并创造破体,形成更为抒情张扬的书体,对后世草书,尤其是大草影响巨大。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人这一生啊,都难免遭遇低谷与失意,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黯淡无光,没有兴趣,没有意义。那么,当生活给予我们重击,佛教与道教,哪个更能成为我们心灵的避风港,引领我们走出阴霾呢?
书法作品中,被现今公认为唯一传世最早真迹的,是东晋书法名家王珣的《伯远帖》,这个贴其实是王珣写给自己的堂兄弟王穆(字伯远)的一通信札,他背后有什么故事呢?王珣是东晋开国元勋、书法名家王导的孙子。东晋以来,王家多高官显贵,足以与皇室分庭抗礼,形成“王与马共天下”之局面。
NO.1 张芝东汉“草圣”张芝《终年帖》局部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草书,快捷书写,行云流水,是最直接表达了书者情感的书体,被书界认为是书法之最高境界。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敦煌酒泉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潮新闻 共享联盟·椒江 陈鑫鑫11月30日下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相关单位指导,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全国区(县)域青少年足球发展改革实例交流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足球改革先行者、体育专家、教育学者、公益组织代表以及媒体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青少年足球改革的新路径
这个方子是出自《金匮要略》,也是治疗抑郁症的名方。百合味甘,性寒,归心、肺经,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10月12日,内蒙古兴安盟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介绍,10月12日0至16时,兴安盟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例,无症状感染者12例。 截至10月12...
泰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情况 (12月11日0-24时)2022年12月11日0至24时,全市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例,其中新泰市2例,均系集中隔离点检出。新增出...
2022年11月23日晚,新余高新区在常态化核酸筛查中发现1例阳性感染者张某。我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立即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环境消杀、接触...
明代的洪应明受到这句话的启发,以“菜根”命名,写了《菜根谭》一书,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今天为你解读《菜根谭》中的十则名言,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坚定和平静。
四川南充的车主注意了,近日,四川南充市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非标电动二、三、四轮车综合管理的通告》,并且明确从202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也就...
它们或许沾染着岁月的痕迹,或许在不经意间与你的指尖触碰,却很少有人驻足,去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金属圆片,不仅仅是日常交易中的小小单位,更是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文化变迁的微型艺术品,而在众多一角硬币的家族中,菊花一角硬币,如同一位低调的智者,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收藏界掀起阵阵波澜。
2018年,甘肃一位老农在修缮自家老宅时,竟挖出了满满一箱银锭!虽然和金价相比,现在的银子并不算值钱,但大爷认为这些银锭很可能是古董,有收藏价值。为了弄清东西的真伪,他满心欢喜地上了一档鉴宝节目,专家们经过一番甄别,确定这些银锭都是清朝的官银,价值不菲。
对于华夏儿女而言,庭院宛若一幅流动的画卷,框住了四季更迭的美景,滋养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这份对庭院的深深眷恋,根植于中华民族对居住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情感寄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