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知识网

老子形象迷雾重重:《道德经》中最难解的谜团解读

发表时间: 2024-08-08 13:38

老子形象迷雾重重:《道德经》中最难解的谜团解读

埋头种树、莫待花开

文||徐清

一、执日(执经问难)


想把一个人请回来,此愿已久。这个人,就是老子。

提到老子,每个中国人都如雷贯耳,像谈及大家共同的邻居一样熟稔。难以置信的是,老子的形象恰恰是最为模糊的。比炎黄这些上古大神,还要意料之外的模糊。

纵观历史,能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并不多,留给后世形象最模糊的那个,一定非老子莫属。不仅老子本人模糊,他谈及的一些东西也非常模糊,完全看不见摸不着。

正是由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加之宗教和后世不断的神话,别有用心之人的篡改抹黑,人物生涯的所知甚少,才造成了老子一直以来神秘交织着虚无的大众形象,才会给多数普通人留下故弄玄虚的模糊之感。

而且这种模糊,还兼具着模棱两可——知之者毕恭毕敬,不知者熟视无睹。

我写这篇长文的目的,一为抹去这种模糊,二为界清其中的模棱两可。

我相信,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里,即便对老子一无所知,也更愿意接受老人家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高人,如太上老君般不食人间烟火。

如果老子真是这么一个人,还是让他继续留在天上的好。哪怕被猪油蒙了心,我也不敢动什么将其请下凡间的莫名心思。

毕竟这个一言难尽的世界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神。更确切地说,是不缺各路心怀鬼胎的造神者。

说句实在话,其实有些时候,我也想把老子仅仅当成一个纯粹的符号,或者带有神秘色彩的迷之信仰,把他供奉在内心深处某个最隐秘的角落。

每逢被世界伤害的时候,都捧出来瞻仰瞻仰——治治愈,疗疗伤,再小心翼翼的送回玻璃心上。

后来发现,还是实事求是的好。无论把老子奉作神,或是还原人,都不影响他理应存在的高度,反而越为人,越亲近。

诸位请放心,把老子请回来,绝不是为了破坏大家心中的美好。而是我无比相信,老子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比奉为高高在上的神对我们更为重要——

老子如果一直是太上老君,也就庇护着数个教派;但如果老子回归李耳,仅需不到半个,就足以拯救一个深陷精神危机的失落民族。

请允许我率先点明主题,让绝大多数不太了解老子的朋友,能够先行建立一个对其思想的大体认知。其实整部《道德经》五千余言,也就致力于说明十五个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而这十五个字的背后,句句不离深陷苦难的黎民百姓,字字牵挂着陷于水火的天下苍生。我们看到的,老人家都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老人家看得更多。

老子希望世人务必相信一个真理——那些能看到的,其实并不重要;那些看不到的,反而尤为重要的,解救之道,尽在其中。

老子的守弱、抱朴、归简、藏拙,看似不明所以,其实就是我们口中的“极简主义”,老人家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窥探出了“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的普世真理。

然而,想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集体偏见,无疑是困难的。弄好了,哗众取宠;弄不好,妖言惑众。

因此,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听起来似乎过于武断,足以颠覆大众对老子固有的形象认知,这就是把老子请回来最大的困难。

毕竟他太模糊了,后世对其的不断篡改和恶意解读早已深入人心。这些人以前很多,现在不少,以后也一定会有。至于原因,容后再说。

我可以负责的讲,如果我们肯接受的话,会发现今天世人强加在老子头上的几乎所有标签,全都是谬误的。诸如避世、消极、虚无、愚民、反智、故弄玄虚……

如果我们肯相信的话,会看到真实的老子完全不存在任何消极的姿态,他比历史上任何拥有大智慧的人都更为心系天下,老人家唯一的负面情绪只有大失所望。

这话有什么依据呢?

请翻开《道德经》原文,不必多看,看看第二十章和第七十章就够了,篇幅不多,为了方便大家特将原文引用如下: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理解文言文有困难的朋友,完全不必探究以上两章具体说了些什么,虽然这些话在古代几乎等同于口语。好在汉语最伟大的地方,是完全可以依靠语境理解个差不离。

相信不用我解读,普通人也能对文中蕴含的情感近乎感同身受,核心就是这句显而易见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无尽失望,尽在其中。

以上这两段话,比目前任何史料,都更为准确的还原了最真实的老子。老头的性格、老头的牵挂、老头的无奈、老头的落寞、老头的心酸、老头的孤独、老头的失望……已经足够传神了。

大家要注意,这可是老子亲口说的,流传至今的不下近千个版本,在此处内容上高度一致,可信度几乎毋庸置疑。

引用这一段为了说明什么呢?是为了告诉大家,老子是一个会主动在作品里“发牢骚”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情感健全方面跟我们普通人完全一致。

在进一步进行之前,需要前置一个问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传世版《道德经》被大量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其中多处严重谬误。

目前学术界公认最符合老子本意的,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笔者对老子的解读也是依据这个版本。出于普适性的考虑,对于错讹不大的地方,均引用流传更为广泛的传世版,也就是学界称为的河本(河上公注解版)和王本(王弼注解版)。

不得不说的是,传世版即便多处严重错讹,也并非一无是处,其文字美还是冠绝古今的,是其它所有版本所不能比拟的。大多数改动仅仅是放大了文字美,并没有破坏原意,作为辅助赏心悦目。

好了,我们继续进行。

那老子都说了什么很容易听懂的话,又很容易施行的道理,偏偏不被知,不被行呢?答案很简单,老子的话触动了一部分人的核心利益,今天也是,以后一直都会是。

这些人,高高在上。

二、破日(破除偏见)


哪怕比普通人了解《道德经》多一点,我的内心深处还是和大家一样,是不太愿意接受如老子这般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会屑于给统治阶级“出谋划策”。

还是那句话,对待历史和学术,我们要实事求是。

因此,不管大家肯不肯接受,《道德经》都不是一本修仙指南,而是确凿无疑的向上劝谏书。用现在的话说,是一本写给管理阶层的“管理者法则”。

大家万不可因为这一点就动摇了老子在各位心中的高度。恰恰相反,老人家之所以对管理者提出劝告,表面上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最终的诉求完全是为了避免老百姓受苦。这是一种最高智慧的曲线救民。

如果大家肯静下心来好好了解《道德经》,完全可以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老人家的用心之良苦。

身为打工人的我们,也不要听到“管理者法则”这五个字就感觉与己无关。需要劝告大家的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绝对不可推卸的任务就是管理好自己这一生,顺带照顾到身边需要照顾的人。

这句话千万记住!

因此老子有关这方面超凡绝世的大智慧,绝对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事实上,这些大智慧早已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本就是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时间越久,也就愈加完美贴合。

聊到这里,已经可以推翻强加在老子头上的一个标签了——避世。

老子是入世的,否则一言不发一走了之就行了,何必苦口婆心说这么多劝谏的话呢?老子多高的智慧,他明明知道这些话说了也不会听,听了也不会采纳,何必多此一举呢?

还是出于心疼百姓啊!能争取一下是一下,能唤醒一个是一个,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但凡采纳了一句话,能体恤一个百姓也就值了。

所以我用书名来告诉大家,老子真的是自己人。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先行搁置这个话题,聊一聊史书上对老子较为可靠的记载。因为目前公认最为可靠的说法,其实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我说这话不是为了挑起争议,而是借助这些史料尽量梳理出一个最真实的老子。

抛开所有关于老子的野史、偏史、演义类型的记载,目前唯一获得认可的史料,说出来不怕大家失望,仅仅只有《史记》一本,而且仅有四百五十来个字。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大家看到了吧,司马迁对老子的了解也不比我们今天的普通人多,所以结尾用了“莫知其所终”五个字不了了之。

我为什么说这段记载并不完全可靠呢,因为按照书中说法,老子是被强制写下《道德经》的,我觉得这个地方完全值的商榷。

倘若老子打定主意一言不发,哪怕不出关,完全可以不留一字。守关人也不好进一步强迫,老子照样可以走成。因此不应该存在强不强迫一说,这不符合《道德经》爱民如子的实质。司马迁这个“强”字用得不好,“可”字或许更贴切。

罢了罢了,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大家就当听个故事,加深一下对老子的理解。

话说临别之际,老子还在苦苦劝告统治者善待百姓,不惜发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千古呐喊,为什么非得被主流说成老人家避世呢?

再说了,《道德经》中对当时政策的解读,对社会现状的分析绝对是头头是道,能理清这些关系的人,一定进行了深度的接触和思考。老子如果不入世,怎么能看出这么多的问题,又怎么能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呢。

或许避世主要针对的是老子出走这件事,但这个论点也不足以成立,老子为什么走?还不是因为对上层大失所望。自己说破了大天也无力回天,对百姓的苦难又不忍直视,除了被迫逃避,还能指望一个耄耋之年的垂垂老者做点什么?

说老子避世的人,无非是在曲意逢迎,投鼠忌器。

三、危日(危言耸听)


再推翻一个强加在老子头上的关键词——消极。

我不知道,如果老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称之为消极,我们这些人又该称之为什么。

我这话听起来对不了解《道德经》的朋友可能不太友好,因为他们无法从原文内容上感知老子对万事万物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如此超越常规思维的洞察力,一定是基于长时间大量的观察,和匪夷所思的思考角度锤炼出来的。

木心将老子的哲学称为老年哲学,这是极为贴切的,而且他断言老子极为高寿,至少在一百岁以上。对此我深表认同。

他的论据是,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一定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如果老子不够高寿,是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高度的,除非他是神仙,天才也不行。

大家听听这话,不要想着反驳说老子肯定是天赋异禀,这话的深层意思是哪怕天赋异禀也得结合对现实的实际观察需要。这话不是在拉低老子,反而是最高的赞誉。

啰啰嗦嗦这么多,什么意思呢,很简单,老子这个人对待生活很深刻,对待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很用心,否则不会发现这么多匪夷所思而又绝对成立的自然规律。

一个对待生活和身边的事物如此用心的人,怎么能说他消极呢?

翻开《道德经》,里面处处都有今天所谓正能量的话,完全可以佐证老子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比如: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许多断章取义的视频号,言之凿凿的称《道德经》中没有努力的概念。如果努力的概念指升官发财,指追名逐利,那肯定是没有的,有了也就不称其为老子了。

但是以上这句话,大家可以细心品味,在单纯的做事方面,老子是怎么劝我们上进的。这样的劝告,怎么能说没有努力的概念呢,能够读出来一丝丝消极的味道吗?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八个字,激励了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成就了多少名留青史之才?又让多少身陷绝境的贫苦之士最终鼓起了绝地逢生的勇气?没人说得清老子这句简简单单的话,带给中华民族多少一往无前的勇气。

那“消极”用在形容老子的治国之道上难道不对吗?

不能说八竿子打不着,只能说完全没关系。这里涉及的就是争议颇大的“无为”这个概念。此处不做过多解释,下文会详解,这里仅需点一下。大家请看这句——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不了解无为真正概念的朋友,很可能不好理解这句话准确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两个方面:一不妄做,二不多做。

不妄做就是别瞎搞。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家是皖北最北边靠近徐州的,还没上学的时候来了一个父母官,是南方人。

他上任伊始确实给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主持修建了灌溉渠,整个山套都夸他好。当时尽管我只有五岁,记忆特别深刻,因为后面的落差极大。

水渠一建成,不知道他是因为怀念江南的稻田,还是吃不惯北方的馒头,开始在我们那个正儿八经的北方推广起了水稻种植。

结果可想而知,之前夸得有多大声,让他滚蛋的呼吁就有多大声。这就是别瞎搞。

不多做就更好理解了,有些领导可能为了展现亲民的一面,在春耕的时候亲力亲为,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明明到了农时,还自以为没到,结果就眼睁睁看着农时误了。

说句大实话,中国的老百姓种了上万年地了,就那么一点事,早研究明白了。除此以外,农民与农民之间还有什么比种地更大的大事嘛?根本没有。

所以管理者管管自己的队伍就行了,顶多管理一下城市建设,农民的事让他们自己当家做主就行了。老子表达的不就是我这个啰七八嗦的意思嘛,这和消极有什么关系呢?

说老子消极的人,无非是在扭曲“无为”的真正含义,担心老百姓参照这样的标准来评判统治者的治理水平。

这个标准,老子也明确给出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成日(成败利钝)


《道德经》之所以被后世命名为道德经,最核心的概念肯定是“道”。也正是这个道,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给老子扣上了故弄玄虚的大高帽。

道这个东西,要说一定能说清楚,这是大话,老子都坦言对其所知不多。在涉及“道”的来源问题时,老人家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出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样的坦诚之言。

我们先不说什么是“道”,先说说那些人为什么要通过攻击“道”,来构陷老子故弄玄虚。

以我对《道德经》的浅见,全书大致可以总结为七个方面,我给它们的命名分别是:道法自然、圣人之治、向善归简、守弱之道、对立相生、用兵之道和上善若水。

先不解释它们分别代表的含义,容我们由浅入深。

我相信每个研究《道德经》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划分,且这七个方面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仅仅给大家提供一种或许可行的思路。

大概把八十一个章节按照这个思路分门别类了一下,道法自然、圣人之治、向善归简差不多各自占据了二十章上下,然后是守弱之道至少十章,余下的对立相生、用兵之道和上善若水均不足五章。

当然了,这种划分并没有泾渭分明的标准,只是大体上有个参考价值。最为明显的收获就是“圣人之治”的篇幅最多,完全符合《道德经》劝谏书的定位。

仔细分析几乎所有“道法自然”的篇幅,其实都是在讲述圣人如何向“道”学习治理之道,完全可以纳入“圣人之治”的范畴。

其实另外五个部分的内容,也都是在围绕如何成为一个“圣人”来诠释的。当然了,这些诠释还是不离“道”这个核心。

我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老子直接对“道”描述的篇章,比如众所周知的第一章,致力于解释什么是道;“圣人之治”就是劝谏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篇章。

这就显而易见了,老子之所以引出“道”这么一个概念,本意是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人向“道”学习治理之道。

但是,换个角度想,这些弯不下腰的人,就认为老子是在拿“道”这本教科书给他们上课。上课也就算了,他们猛然发现“道”是一面照妖镜,但凡有点自知之明都不能不感到自惭形秽。

这镜子自己照照也就算了,顶多害上几天臊,要是老百姓都拿这个照妖镜来说事,那就麻烦大了。

怎么办呢?只好授意为他们一心用命的读书人,那些渴望进步的曲意逢迎之徒,故意把“道”的形象弄模糊,把这面照妖镜拿布遮住。

让他们满世界宣扬老子这个人只会故弄玄虚,大家一听说,也就不想去弄清楚这个故弄玄虚的人弄出的故弄玄虚的道是个什么东西了。

然后就是大肆篡改《道德经》原文,把其中不利于统治的言论通通弄混淆,让剩下不多对道还有兴趣的人摸不着头脑

这一系列操作,也就给老子这个人、道这个概念,留下了直到今天依然不清不楚的全民印象。

《道德经》全书原本是不分章的,今天的八十一章看起来多少有点前言不着后语。就是源于篡改后又进行了肢解,让大家读起来感觉不着前后,增大理解难度。

后世有心人依据口口相传和流传下的残言断片,尽可能还原了全部内容,但是这个章节顺序也就因此固定下来了。

这也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每个试图还原的人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不尽相同,理解上也千差万别,更不乏添油加醋者,才会出现流传至今的近千个不同的版本。

不过,只要大家肯花点时间去琢磨一下《道德经》,我相信每个有心人都能给出更为合理的排列顺序。

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明白了,老子故弄玄虚的形象,完全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抹黑行为。只能说有良知的读书人还是不少,否则后世很可能就永远失去《道德经》了。

那么问题来了,“道”这个东西能有多高尚,让这些人如此忌惮呢。

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允许我请出一位重磅人物——一位叫做张岂之的老学者,原西北大学校长,历史系的老教授。请注意,这是一位真正的权威人士,而不是如今网上满天飞的那种专家教授。

张老前辈在2016年获得了“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这个奖的重要性从字面意思理解就足够了。老先生为什么获奖呢?因为老子。

张老前辈研究了一辈子传统文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更不存在标新立异,这是绝对严谨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理有据。之所以获奖就是肯定了老先生的论证。

结论是什么呢?咱们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老子提出的“道”,绝对的首要地位,绝对的无可替代。

大家看看,被这些人篡改围堵了两千多年,“道”还是稳稳占据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五、收日(收因结果)


前面这么长篇大论的铺垫,只是为了扭转老子在普通人心中的错误形象,尽管我还没能全面展开,也总算迎来了成熟的时机,可以正面聊聊“道”了。

道,可以说它是个东西,也可以说它是个概念,更可以将其理解为规律,就是别把它看成神话。

一言以蔽之——道是这个世界的诞生者、主宰者和运行者,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道的运行规律之下。

那这个东西也不至于被统治者忌惮吧?非也。道尽管生养了万事万物,却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也不以此自认为有功,更不会利用和榨取万物身上的任何价值。

只生养,不索取,不干涉,不利用,不居功,这是道最核心的价值之所在。

拿这个标准去对照那些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大家也就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无比忌惮了。

他们忌惮的其实不是道,而是一旦道的概念深入民心,老百姓拿这样的标准反向要求他们,这些统治者就不得不通过放弃唾手可得的既得利益来达成妥协。

问题是他们不可能选择放手,更不会愿意放弃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来跟我们这些老百姓平起平坐。

核心的矛盾在于——万事万物都要无条件顺应道,既然上层不愿意顺应道,那么老百姓就有责任以道之名推翻他们。

为了防患于未然,作为统治者,你会不会告诉老百姓,老子是在愚弄你们,大家可千万别上当。

听了他们的话,反而是上当了。

这里先点到“愚民”这个概念,不再展开,这是从大背景下对“愚民”的反驳,后面会拿出细节来对“愚民”的说法彻底证伪。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可以矫正《道德经》里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了——无为。“道”的所作所为,就是对无为最好的诠释。

还有人坚持说“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干嘛?道生养了万物,这干的还少吗?你要是觉得干得少,你来干一个试试,不可能做到吧。

其实“无为”的重点绝不在干了多少,而在无论干了多少,都不应该以占有、盘剥、索取、居功为目的,更不应该为了达到以上这些目的肆意妄为。这才是认识“无为”这个概念正确的理解思路。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就顺便把另一个大帽子给老子摘掉——无政府主义者。

大家似乎感觉这顶帽子戴在老子头上无懈可击,完美切合。其实这个非常好证伪,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全文内容的话,会发现老子并没有丝毫取缔统治者的想法。

老子这么高的智慧,他不可能是一个空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或者浪漫主义者,他比任何人都实事求是。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人类不可能没有统治者。

世间万物都尚且需要一个“道”来主宰,人这么千奇百怪又自私自利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少得了想要高高在上野心勃勃的人呢?就算这个没了,这个时期没了,也会有下一个上位,下一个阶段统治,来来往往无穷无尽。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所有伟大的思想家,他首先得是一个洞悉人性的心理学家。不了解人性,这些道理难道全部建立在兽性之上嘛?

老子的初衷只是希望统治者能学会退居幕后,不要进一步膨胀自己的野心,避免压迫百姓,奴役百姓,榨取他们的价值还不够,还要通过发动战争的形式让百姓白白送命。

所以,大家万万不可认为老子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这是在侮辱老子的智商。别说老子这么智慧深远的人,我们读者中随便找一个人来思考这个问题,都不可能得出无政府主义成立的结论。

有一个更为显而易见的逻辑——想让这些人勉强采纳的前提是得有这些人存在吧。

关于“道”,我就不再多说了,只把最终的结论分享给大家,因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的。老子早已告诫了我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尽管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不下二十章来正面解释道,也不得不称之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还是建议大家去阅读《道德经》原文,我们所谓的“知道”,最初应该就是为了强调知晓老子的“道”;所谓的“道理”,也就是由“道”延伸出的“理”。

这两个词使用频率如此之高,其背后涵盖的语义如此重要,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万万不要忘了。

六、开日(开启民智)


终于要讲到这个问题了,心情有点小迫切,老子身上最大的争议——愚民。

其实被泼“愚民”的脏水也就罢了,更有甚者借此对老子恶意中伤,说老子这个人无比恶毒,把老百姓不当人看,依据就是这句众所周知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咱说句实在话,这句话你让任何一个不了解《道德经》深层内涵的人解读,哪怕他文学造诣很高,都很难相信这句话完全不带贬义。

老子初心是好的,这句话本意也是好的,就是他没有预料到后世会把“狗”演化成骂人的脏话。

所以大家一看到这个字,就在潜意识里认定了不是什么好话,顺着这个逻辑做的解释也就难逃不堪的言辞。

老子如果能预料到这个情况,肯定会换个比喻了。但是,这个比喻在当时可能是最好的了,因为众所周知,非常具有代表性。

刍狗的解释不存在争议,就是草扎的狗,用来祭祀的。就算我告诉你这个含义,把它代入原话,还是理解不了这话是什么意思。

别说大家会有这种疑惑,我看过的所有《道德经》方面的现代解读,都没交代清楚这里面的逻辑,可能他们以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屑于浪费笔墨吧。

那就请允许我把这其中的核心逻辑,详细的解释给大家听。

我们现代人很少有参与祭祀的机会,所以很难理解祭祀对于那时候先民的重要性。这种方式和场合,是绝对不能被亵渎的。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祭祀既然如此重要的话,那么所用的祭品肯定也都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高度重视的。

有条件的,那都是选用最好的大鱼大肉作为祭品,这不在话下。可是当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老百姓祭祀的时候,是完全拿不出来这些东西的。

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用草扎的动物来代替荤食,比如刍狗。

大家可以想象,即便这是用草扎的,作为祭品的话也是像法器一样受到老百姓的顶礼膜拜,其用处之大,地位之高,我就不必多言了吧。

但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些刍狗一旦祭祀完,瞬间跌落神坛,完全变成了无用的东西,就被随意丢弃了。

老子强调的,就是刍狗身上这个鲜明的反差,高度重视和不以为然的双重结合,这都是人为的结果。所以我说在当时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比喻了。

那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天地没有区别心(不仁),把世间万物都当成刍狗来对待,不会特别高度重视,也不会完全弃之不顾,更不会先高度重视,后弃之不顾;所以合格的管理者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不要太关注老百姓,也不要把老百姓不当一回事,不要有这种区别心。

大家看这句话说的多好,完全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在替老百姓说话。

统治者太关注老百姓,关注的可不是老百姓是否幸福,而是他们身上可以盘剥的利益,榨取的价值。所以不要盯着他们,眼里就只顾那点利益。

更不要把老百姓不当一回事,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而是要像天地对待万物那样,维持着(帮扶着)他们的生长。

大家摸摸自己的良心,这话可否有半点恶毒的用意,有没有一丝一毫愚民的意思呢?恶意解读这句话的人,维护的是谁的利益,不言自明了吧。

这句话就解读到这里,还有一句他们号称证据确凿的话——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摸着自己的良心,如果不对《道德经》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句话还真就像他们说的,绝对是证据确凿。这可是老子自己写下的,白纸黑字啊。

如果我告诉大家,这里的“智”指代的并不是“智慧”,而是“机巧”,大家作何感想。

如果不联系后面的内容,无论看做“智慧”或者“机巧”,这句话都能说得通,而且完全成立,老百姓脑子太好使了就不好治理,这句话绝对没毛病。

但是,后面那句话是——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那这句话就变成了用脑子治国,是祸患;不用脑子治国,老百姓就享福了呗?这个道理听起来也太诡异了。

不啰嗦,大家把“机巧”代入其中,看看能不能说得通就行了。

老百姓之所以会投机取巧,还不是源于上行下效。上面不耍手腕,不想方设法的盘剥百姓,老百姓又怎么能以夷制夷学会针对之策呢?

所以,你用机巧对待百姓,百姓也会用机巧来对付你,这完全符合老子对立相生的哲学理念。

好了,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举例也就没有必要了。我相信大家通过我这一块块拼图,已经对老子其人和《道德经》其书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尽管不够全面,至少也修正了一些偏颇。

大家带着“老子是自己人”的这种正确认知,早一点去老人家那里听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