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3 17:02
「丧偶式育儿」这个词,并不陌生。
一提到它,就让人想起在2020年特殊时期,那对石家庄夫妻的流调报告。
12月19日,妻子上午带儿子看病,下午买母婴用品;
12月20 日,买菜、买包子、买文具;
12月23日,带儿子看病,买育婴产品,买水果……
整整20天的流调,反映的是当代妈妈的育儿困境。
如果丈夫实在工作繁忙,没有余力亲近孩子。
那么孩子教育中「父亲」的缺席,好像就成为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但现实是,没有那么多「工作狂」父亲,更多的是逃避育儿责任的父亲。
无论妈妈是否是全职主妇,承担的育儿责任好像都要比爸爸多一些。
这就好像做家务——谁看不下去谁干。
如果选择了事业,把孩子交给旁人带,自己又不放心。
和丈夫沟通,却又总是不欢而散。
在这种两难境地中,深陷「丧偶式育儿」的妈妈,该如何自救?
来看看这位妈妈的经验:
孩子自出生以来,就是我一个人带。
我们定居在离家很远的城市,双方父母身体不好,使不上力。
请保姆又怕不靠谱。我只能辞了工作,一个人带娃。
孩子五岁前,是最难熬的时光。
无数次,我在生活的废墟中、在孩子的哭闹声中静静地崩溃,然后擦干眼泪,收拾残局。
一个人带娃,连崩溃都是限时的。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每一次上下学,每一次家长会,每一次生病。
都是我一个人扛。
家里就这么一个女儿,我格外担心她的安全。
每次上兴趣班、家教课,我都得陪着她。
终于熬到孩子上初中。
我辞了兼职,找了个全职的工作。
可家务并没有自动消失。
每次下班,看到凌乱的地面,门口胡乱摆放的鞋,越过外卖袋、溢到餐桌上的汤汤水水。
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抬头,就能看到老公拖着中年发福的身躯,瘫在沙发上玩手机。
女儿紧闭着房门,不知是在里面玩还是在写作业。
我忽然觉得,这种生活,没有希望。
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和老公谈到育儿责任。
却只得到冷冰冰的一句:
「孩子都这么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了。还用我带?」
我突然明白。
他对「做丈夫」,和「做爸爸」,是没有概念的。
他不知道这两层身份意味着什么。
对于中式父亲的自我认同,心理专家李松蔚是这样说的:
「我们近来说男人不会做父亲。
其实很多人对父亲这个角色多少还有一些认识。
但是丈夫到底是什么?
对中国男性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更困惑的角色。」
很多爸爸不知道:
孩子降生之后,他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妻子当成妻子,而不是仅仅是孩子的妈妈。
一个不知道如何成为好丈夫的男性,一个无法为妻子提供支持的男性,很可能也无法做一个好父亲。
对于大多数男性而言,「父亲」这个身份,几乎是没有过渡、没有实感地,就突然被赋予了。
他们不明白「父亲」所对应的责任和意义。
因为他们的父亲,也不曾深度参与他们的教育。
想让人爱上一件事,需要建立成就感。
做爸爸也是如此。
当一个丈夫能够意识到妻子在育儿中的付出。
当他能意识到育儿责任,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具体事物。
他就明白了:
一个好爸爸,究竟应该在孩子的生活中做些什么。
或者说,成为一个好爸爸,对他自身,有什么益处。
是更和谐的亲子关系?还是更温馨的家庭氛围?抑或是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成就感,是会让人上瘾的。
我就是利用成就感,才让老公从料理小白,变成「大厨」的。
秘诀在于:妈妈需要主动请爸爸帮具体的忙。
比如:不点外卖,而是为孩子做一顿晚饭。
即便爸爸做得不好,也要给予鼓励,然后期待他下次表现得更好。
开了一个好头,就有第二次尝试,当他体会到了进步的喜悦。
体会到了自己的付出,给妻子和孩子带来的快乐。
他会很有成就感的。
这种成就感,会推着他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育儿责任。
一个家庭,首先要有爸爸妈妈,其次再是孩子。
夫妻关系,永远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也是一个家庭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定有一对甜蜜的父母。
一对懂得如何与伴侣沟通的夫妻,往往也能和孩子平静交流。
一个在温馨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也会获得宝贵的心灵力量。
点个「赞」,决心构建真正的「幸福家庭」,是一个家变好的关键。
我是蒋沅池,如果你有家庭情感或心理上的困惑,欢迎交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