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9 13:29
2002年,康韶华出生在甘肃临夏一个传统的东乡族家庭。在这个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女孩的命运似乎早已被写好:早早辍学,学习家务,然后嫁人生子。
康韶华的母亲就是按照这样的轨迹生活的,16岁便嫁给了她的父亲。然而,康韶华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书籍成为了她探索世界、慰藉心灵的唯一途径。
“我当时特别喜欢看书,家里能找到的书都被我翻烂了,连报纸上的广告我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多年后,康韶华回忆起童年的时光,眼神中依然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然而,这份渴望在家人眼中却显得格格不入。在他们看来,女孩子读书无用,只会耽误日后嫁娶。9岁那年,康韶华被迫辍学回家,重复着母亲曾经的命运轨迹。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每天除了做家务就是发呆,看不到希望。”
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冒成为了康韶华命运的转折点。因为身体不适,她没能按时完成家务,引来了奶奶的强烈不满。
“我奶奶当时特别生气,觉得我是在故意偷懒,就让我爸打我。”
在奶奶的怒斥下,父亲拿起碗口粗的木棍,狠狠地抽打在康韶华瘦弱的身体上。
“我妈就站在旁边看着,一句话都没说,还把大门锁上了,不让我跑。”
那一晚,康韶华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恶意,身体上的疼痛远不及精神上的绝望。她意识到,在这个家里,自己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关爱和理解。
“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逃离这个家,逃离这个让我窒息的地方。”
趁着家人做礼拜的间隙,康韶华带着简单的行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乡,开始了她的流浪生涯。
然而,现实世界远比康韶华想象的残酷。两个月后,她被父母找到,强行带回了家。
“我当时特别害怕,怕他们再打我,就拼命地拍车窗,想让路人帮忙报警。”
然而,在警察和周围人的劝说下,康韶华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回到了那个让她感到窒息的家。
“我那时候还小,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周围的人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让我要理解父母的苦心。”
回到家后,康韶华面临着更加沉重的压力。村子里流言四起,各种不堪入耳的谣言将她淹没,家人非但没有给予她应有的支持,反而对她更加严苛。
“我当时真的快要崩溃了,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困在泥沼里,怎么挣扎都逃不出去。”
康韶华再次想到了自杀,她吞下大把的药片,试图结束这痛苦的一切。然而,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她被救了回来,却要继续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我奶奶当时还用偏方给我灌醋,说我是被脏东西附身了,现在想想都觉得可笑。”
康韶华并没有因此放弃,她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自己真正逃离这个让她绝望的环境。
“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离开这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初三那年,在与家人达成协议后,康韶华获得了重返校园的机会。然而,学校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轻松,沉重的学业压力、与同学格格不入的性格,以及家庭带来的阴影,让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我那时候经常失眠,也吃不下饭,感觉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每天都活在痛苦和绝望中。”
在康韶华最灰暗的日子里,她遇到了一个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女孩,欣欣。她们互相倾诉着内心的苦闷,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温暖和理解。
“欣欣就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照亮了我那段灰暗的时光。”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不久后,欣欣因为不堪重负,选择了自杀,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消息对康韶华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她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绝望中。
“我当时特别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她,如果我能早点发现她的异常,也许就能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欣欣的离开,让康韶华更加渴望逃离这个让她感到窒息的环境。她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也希望能够实现欣欣未完成的梦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康韶华看到了大学扩招的消息,这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想着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无论如何都要考上大学。”
康韶华开始拼命地学习,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复习功课,甚至放弃了睡眠和休息。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我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诗歌与流浪:用文字疗愈自我,用脚步丈量世界
大学生活虽然枯燥乏味,但图书馆成为了康韶华的精神乐园。她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也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也喜欢写一些东西,但那时候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作家。”
大学期间,康韶华的创作欲望被彻底激发出来,她将自己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都融入到了一篇篇诗歌和散文中。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康韶华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摆地摊卖一些小饰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突发奇想,把自己写的诗歌打印出来,带到地摊上售卖。
“我当时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觉得好玩,想看看有没有人会喜欢我的作品。”
令康韶华没想到的是,她的诗歌竟然意外地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很多路过的游客被她诗歌中真挚的情感所打动,纷纷掏钱购买。
“我当时特别惊讶,也很感动,原来真的有人喜欢我的作品,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大学毕业后,康韶华没有选择像其他同学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背起行囊,带着自己的诗歌,开始了一段“流浪”的旅程。
“我当时就想趁着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能够从旅途中找到更多的创作灵感。”
康韶华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也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旅途中的所思所感。
“我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
最终,康韶华来到了大理。这座被誉为“文艺青年天堂”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了她。
“我第一次来到大理,就被这里的美景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我觉得这里就是我想要寻找的地方。”
在大理,康韶华找到了久违的宁静和归属感。她租了一间小小的房子,白天在洱海边写作,晚上则带着自己的诗歌到人民路摆摊。
“我喜欢大理的生活节奏,这里的人都很随和,也很尊重我的生活方式。”
康韶华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瞭望岛》,灵感来源于梦中已故好友欣欣对美好世界的描述,也寄托着她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瞭望岛对我来说,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代表着我对自由的追求。”
康韶华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赞赏她的勇气和才华,也有人质疑她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一开始看到那些负面的评论,我心里也会难受,但后来就想通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声,康韶华选择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她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文章,发表在网络平台上,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的人勇敢地追求梦想,活出自我。
“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那些正在经历困境的人一些力量,让他们知道,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勇敢地走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与过去的自己和解的过程中,康韶华也开始尝试着用更加成熟的心态去面对曾经伤害过她的家人。她意识到,父母的行为虽然让她痛苦,但也并非完全出于恶意,只是受限于自身的认知和环境的影响。
“我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也只是想让我过上他们认为好的生活,只是方式方法错了。”
康韶华开始试着主动联系家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创作。虽然彼此之间还有一些隔阂,但亲情的力量正在慢慢地化解着曾经的伤痛。
“我希望未来能够和家人好好相处,弥补曾经的遗憾。”
康韶华的故事仍在继续,她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依然坚定地朝着阳光生长。
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瞭望岛”,一个充满希望和自由的地方。
信息来源:
南风窗杂志社官方账号 2024-03-12
广州日报新花城2024-03-14 00后女孩,10岁等待出嫁,20岁去流浪
康韶华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