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31 09:31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一位看似身体硬朗的中年人,早晨还在厨房忙着给家人熬粥,到了傍晚却永远倒在了医院的急救床上。
这是一个让人既心痛又警醒的事实:55岁的刘阿姨一生辛勤操劳,为家庭付出了所有,但最终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脑卒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你可能会想,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医生感叹:这样的悲剧,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尤其是在冬天,千万别忽视身体的警告,更不要做以下3件事!
冬天的寒冷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刺进人的血管和神经。就在你忽视它的那一刻,危险早已悄然埋伏。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和生命的教训。今天我们就从刘阿姨的故事谈起,探讨脑卒中的病因、症状,以及如何避免那3个“危险动作”。
脑卒中,也叫“中风”,是神经科领域最凶险的急性病之一。简单来说,它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分为两类: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另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
中医对此有独特的认知。《黄帝内经》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说明中风的发生与肝风内动密切相关。
《医宗金鉴》中提到:“中风之因,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也就是说,脑卒中不仅与血管问题有关,还与人体气血运行、阴阳平衡的紊乱息息相关。
冬季寒冷,正是“外寒侵体、内热生风”的高发时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致命的后果。
刘阿姨是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平时勤俭持家,身体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那天早晨,她冒着零下的低温去菜市场买菜,回来后觉得手脚冰凉,就烧了盆热水给自己泡脚。
泡完脚后,她又忙着拖地,甚至为了尽快把地拖干净,打开了窗户通风。下午,家人发现她突然倒在地上,口角歪斜,嘴里发不出清晰的声音,立即将她送往医院。然而,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刘阿姨还是因为脑出血过重而离世。
刘阿姨的离世令人痛惜,但她的经历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究竟哪些看似无害的行为,会成为脑卒中的“导火索”?以下这3件事,你一定要特别注意。
冬天清晨,寒气最重,温度最低。如果此时贸然外出运动,冷空气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导致血压骤然升高,极易引发脑卒中,尤其是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更是高危人群。
医学研究表明,寒冷环境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更易聚集,形成血栓。对于本就有动脉硬化或高血脂的人来说,清晨运动无疑是“火上浇油”。中医也强调:“寒主收引”,寒气入体后会阻滞气血运行,造成经络闭塞,加剧中风的风险。
危害:如果在寒冷环境下突然加大运动量,心脏和大脑的负担会骤增,可能出现头晕、胸闷,甚至心脑血管意外。
建议:冬季运动最好选择在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气温较为稳定的时候进行,并且要做好热身,避免剧烈运动。
热水泡脚是冬天很多人缓解寒冷的“必备操作”。可惜的是,很多人泡完脚后忽略了保暖,像刘阿姨一样,直接在寒冷的地板上走动,甚至打开窗户通风,这些行为都会导致血管的“冷热交替”,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中医认为,泡脚能“通经活络,驱寒逐湿”。《黄帝内经》中提到:“寒湿相搏,内舍五脏”,说明寒气侵入体内后,会伤害脏腑,尤其是心脑血管。而现代医学则指出,泡脚时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若此时突然受凉,血管可能迅速收缩,引发血压波动,从而诱发脑卒中。
危害:冷热交替会导致血压骤升,增加脑血管破裂的风险。
建议:泡脚后一定要穿上保暖袜,避免直接接触寒冷的地板。通风时也要选择暖和的时间段,避免寒风直吹。
很多人冬天怕冷,不愿意频繁上厕所,于是选择憋尿。殊不知,憋尿会让膀胱过度充盈,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卒中。
中医非常重视排尿对身体的调节作用。《本草纲目》中提到:“小便不利,诸疾生焉。”憋尿不仅影响膀胱功能,还会加重肾脏负担,进而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冬季寒冷,本就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如果再常常憋尿,风险无疑会倍增。
危害:憋尿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和心血管意外的几率。
建议: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不要因为怕冷而憋尿。冬季可以适当减少水分摄入,但一定要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
中医经典中早有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记载。《难经·六十六难》提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入体、气血逆乱是中风的重要原因。
而《黄帝内经》则强调通过调节饮食起居、顺应四时变化来养护阳气,避免寒邪侵体。
现代医学与中医理念不谋而合。研究表明,预防脑卒中需要控制血压、改善血脂、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而中医则通过针灸、推拿、药膳等手段调节气血,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比如常用的中药天麻、钩藤、川芎等,都有疏通经络、平肝熄风的作用。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医生特别提醒:冬季养生要做到“三暖一凉”。
刘阿姨的故事虽然令人痛心,但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生命的脆弱,往往就在于我们对细节的忽视。
冬天再冷,也不要让自己的身体“硬扛”,更不要因为一时疏忽而埋下致命的隐患!
谨记这3件事,做好防寒保暖,护住我们的健康,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本草纲目》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年更新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