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13 22:34
没有被长辈喂过偏方的童年
是不完整的
要论偏方治病
天底下的爸妈/爷奶
可谓人均神医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他们办不到:
抹酱油治烫伤
泥土泡水治水土不服
话说回来
偏方真的别乱用
看似在治病
实则是赌命
↓↓
“医生、医生,我孩子抽筋了,抽了好久一直没缓解!”近日,一岁多的月月(化名)被家属抱着冲进了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急诊室。
当时,月月神志不清,双眼上翻,流口水,四肢僵直,肤色发绀,体温高达40℃。
急诊医生立即给月月镇静止抽、吸氧、退热、输液等一系列处理,症状渐渐缓解后,月月被送进了儿童重症医学科。医生在检查月月身体时,发现了一个疑惑的事——为什么月月手指脚趾布满了针眼?
月月双手双脚布满针孔
原来,当晚月月反复高烧,吃了退烧药也不见效,还出现了抽搐的症状。情急之下,月月家人猛然想起了家乡流行的“退烧偏方”:扎针放血。
家人秒翻出家中的针,在月月双手和双脚上扎出了密密麻麻的针眼。一番操作后,月月还是在抽搐,眼看不对劲,家属立即将她送来了医院。
所幸送医及时,月月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但不是所有人
都像月月这么幸运
因为“土方”退烧法
就曾出过事:
医生提醒,针扎放血是一种百害而无一利的“土”方法。情急之下,家长常常难以对针器进行消毒,这样扎了孩子后不仅会直接引起出血,还可能造成皮肤伤口感染或破伤风等严重感染。对于存在凝血异常的儿童,针扎放血后还可能流血不止。
❌ 捂汗
捂汗会导致热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体温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孩子丢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脱水,甚至引起捂热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死亡。
❌ 捏痧 / 刮痧
成人都不一定受得了的刮痧,别说皮肤娇嫩的娃了!用这种方法,非但不能退烧,还很容易造成软组织挫伤。
❌ 酒精擦拭退烧
酒精是可以在发烧时起到散热的作用,但三岁以下的婴幼儿,肝肾功能不完善,皮肤娇嫩,容易吸收酒精,也容易过敏,甚至中毒!
娃一发烧,虽然不至于第一时间就跑医院,可以在家先自行护理退烧,但想科学退烧,不需要花里胡哨,只要记住这2招:
✅ 科学护理
38.5℃(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为38℃),是一个可以给孩子喝退烧药的参考值。
但是,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好,就算体温到38.5℃了,也不是必须用药。可以让孩子多喝水,通过自然地出汗、排尿带走身体的热量。
也可以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的身体散热。
✅ 口服退烧药
如果烧到38.5℃,也没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烧药了(3个月以下宝宝发烧,不建议自行用退烧药,应及时就医)。
儿童口服退烧药有两种: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美林(布洛芬)。
但一定要记住:退烧药不推荐混着吃,也不要加量吃。
给宝贝服药时,首先要注意剂量,建议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其次,要注意用药间隔。同一退烧药应间隔4~6小时,一天不能超过4次。
注意:若孩子体温超过41℃,或持续发热超过3天,出现新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气促,嗜睡、拒食、呕吐、频繁腹泻、皮疹,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情况,应立即送医。
来源:健康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