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4 17:04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
妈妈的言行举止,不仅塑造着孩子的性格,还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走向。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些优秀孩子的身后,往往有一个智慧的妈妈。
她身上的这三个特征,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不一味哭穷,孩子更阳光自信
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
孩子拿起一个零食,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可以吃这个吗?”
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请求,即使她刚刚说出让孩子“自己挑”的话。
随之是疾风暴雨般的数落:“咱家什么经济条件你不知道吗?你就不能懂事一点?”
这时孩子像受了委屈,却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为了让孩子学会节俭,很多父母会在孩子面前哭穷。
这种做法,本意是想让孩子明白生活的不易,从而学会珍惜与节俭。
然而,频繁地在孩子面前提及家庭的经济压力,很可能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对贫困产生恐惧,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之后,他可能会懂事地拿起家长希望自己拿的东西,可这种经济上的匮乏感和正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记忆,很可能伴随他一生。
这种恐惧,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自卑,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未来发展。
那些不在孩子面前哭穷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出更加阳光自信的孩子。
因为有来自家人无条件的爱与支持,他们很少自卑,也不会随意与他人比较。
我的一位朋友,从小家庭条件不好,她本人的性格、工作、婚姻都很好。
她说:“我的家庭给了我很大的底气。无论哪种情况下,我相信,父母给我的,就是现阶段所允许的最好的。”
这就是所谓的高配得感。
不随意向孩子哭穷,并不等同于让孩子大手大脚地花钱、不加克制地消费,而是不向孩子推卸家庭的责任,不让孩子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啊。
家庭中,各自归位,各司其职,便是兴盛的开始。
除了克制自己哭穷的倾向,还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教育。
当他明白了日常生活是如何运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自然能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这比一味地“PUA”孩子懂事、省钱,好处要多得多。
来源:视觉中国
变责备为鼓励,孩子内心动力更足
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洛尼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妈妈最初与宝宝积极地互动,并给予孩子正反馈,宝宝表现得很开心。
然而,当妈妈突然面无表情时,宝宝很快就表现出了焦躁情绪,甚至崩溃大哭。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的性格与母亲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
当妈妈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反馈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被肯定和被激励,从而有更强的内心动力。
这种对自我能力的信赖和个人信念的强化,能激励孩子更加积极上进,去克服更多困难,追求更大的人生目标。
曾经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普娃’被‘夸’进北大”的故事。
东北女孩于梦(化名),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的一户农民家庭,高考那年以全省第13名的耀眼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随后又顺利保研、读博深造。
于梦是大家眼中的“奇迹女孩”,她却说,自己并非从小天资聪颖,是小学阶段家人反复给予她肯定,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上不吝夸赞,才让她有足够的自信。
于梦幼年时,父母外出打工,爷爷便教授她启蒙知识。
虽然没有上过幼儿园,但是爷爷给她教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爷爷说:“以后上学一定比他们学得更好。”
类似的话,给了于梦最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后面的学习阶段里,她就展现出比同龄人更强的自信,“我当时认定自己比他们学得都好,结果就真的越学越好。”
孩子和父母都不是完人,都会犯错,都有情绪。
当自己或孩子犯错的时候,与其苛责哪一方,不如疏导情绪、解决问题。
将责备的话语换成鼓励,能让孩子在挫折面前更有信心,在困难面前更有力量,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种态度,能让人受益终生。
来源:视觉中国
活出自我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米琪·麦瑟尔阳光、自信、优雅。
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与心仪的伴侣携手走入婚姻、生育孩子,人生目标似乎已经实现。
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出轨了。
习惯了家庭主妇身份的她,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勇敢地走上舞台,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飞跃。
米琪的成长历程,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救赎,更是对女儿的一次深刻教育。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女儿,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不应放弃自我成长,只有不断前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作家玛雅·安吉洛曾说:“我只能成为我自己,无法成为其他人,我也没有必要成为其他人。”
母亲的自我成长,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当孩子看到母亲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们便会明白,成长是一生的事业,无论年龄大小,都有追求更好自己的权利与可能。
这样的母亲,会激发孩子内心的潜能,让他们敢于梦想,勇于实践,最终成为更加独立、自信的个体。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界限感”,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相处时,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不随意干涉对方的个人空间。
在亲子关系中,母亲的自我边界,同样至关重要。
当母亲能够清晰地界定自己与孩子的界限,既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又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孩子便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自我决策,自我负责,逐渐成长为精神独立的人。
更重要的是,当明晰了母爱的界限后,我们就会逐渐摒弃许多以爱之名的束缚,妈妈不再委屈,孩子也不再感到窒息。
当我们对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断奶,他就能成长为更加独立的人。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不仅是家庭关系中每一个成员的课题,更是所有人一生的课题。
一个边界清晰、自信独立的母亲,往往善于创造更多的自我价值,也拥有更大的舞台、更宏大的格局。
这样的妈妈,很难不成为孩子的榜样。
来源:视觉中国
结语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可是,当我们面临具体的事情时,又该怎么做呢?
曾在书上看过一句话,颇有几分道理。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孩子不努力。
——“言论”,《读者》2021年第11期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请多多支持你的伴侣、爱护你的孩子,别抱怨爱人总是情绪化,也别总是责备孩子不懂事。
当你处理好与爱人的关系时,整个家庭气氛也会变得更好。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也请原谅自己,或许有时候会心急、用力过猛、方式不当,可最终还是在螺旋上升的途中。
当我们能真正做到尊重彼此时,松弛、健康的爱才会产生,孩子也会成长得更加饱满。
余生,愿我们都能成为智慧的家长,共勉!
作者:冬草,倔强地生长。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联系我们,获取授权哦!